中國給發達國家帶來的恐怖主要是3點:
1
中國產業的全面性,導致中國在和所有發達國家競爭
西方文明+日本文明總共十億人,還不如中國一個國家多,就單個國家來看,其人口體量無法支撐全面工業。因此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是在多個發達國家之間分工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包括美日德三強,沒有任何一個擁有全面的工業。
2
中國工業不僅是個全面的全能型選手,而且在幾乎所有產業都能進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象一下,有個人參加奧運會,從游泳,跳水,籃球,跑步,跳遠,足球,自行車,馬術,摔跤,拳擊等等所有項目都能進入前八名決賽,而且還能拿下不少金牌,銀牌,銅牌,第四名……那這個人該是多么的牛逼。
比如互聯網和衛星導航,成規模的基本就只有中國和美國在玩,中國世界第二,領先歐洲和日本。
3
全產業鏈和發達國家競爭的情況下,中國工業還在高速增長,而發達國家早已停滯。
就總產值而言,中國2015年工業產值已經是美國+日本之和了,而目前來看2016年中國工業產值增長在6%左右,未來將繼續保持6%左右的增速。我在中國未來國運如何的文章寫過,只要中國保持這個速度,2025年中國工業產值將超過所有發達國家之和,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將達到西方平均水平。
下面舉三個例子,過去的15年,發達國家的產業是如何被中國擠壓的。
舉例一:
2000年以前,全球視頻監控安防領域,都是被美國霍尼韋爾,泰科,德國博世等公司等少數歐美企業壟斷,是典型的高科技行業。我們80后小時候看到美國電影里面,都會有視頻監控室的鏡頭,現場直播一覽無余,當時覺得牛逼的一塌糊涂。
2001年,中國成立了一家叫海康威視的企業,僅僅6年后的2007年,這家中國企業就進入了評選的全球安防50強。記住2007年,海康威視才剛剛進入世界前50,那么到八年后的2015年,海康進步到什么水平了?
根據權威市場調研機構HIS 2016年7月發布的2015年全球視頻監控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CCTV和視頻監控領域,海康威視2015年全球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16.3%增長至19.5%。排名全球第一。
下圖是在《安全與自動化》公布的“全球安防50強”排名。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海康拿下了全球第一,還有一家中國公司大華科技也拿下了全球第四,更為重要的是,前十名的營收和市場份額增速,海康第一48.8%,大華第二37.5%,遠遠超過歐美公司。
你的市場,也就是你的錢在不斷被中國企業搶走,而且被搶走的速度還很快,你心理好受? 你心里會高興?
更要命的是,中國企業不僅能搶走你的市場,而且利潤率還比你高。
有的國人,一提起中國制造,就條件反射的說中國公司技術不行,管理不行,質量也不行,既然都不行,那為何能在全球競爭中能夠步步緊逼歐美日企業搶奪其份額?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在很多行業,我國的確還落后發達國家,但同樣在很多的行業,中國公司在技術,管理和質量上一定有超過發達國家同行的地方,不然何以能在競爭中不斷勝利?
舉例二:光伏產業
中國光伏產業絕對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從中國企業大舉進入被發達國家壟斷的光伏產業,到把國外主流生產商全部打垮破產,中國企業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業虧損,然而咬牙堅持,憑借著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改進生產工藝,全產業鏈降成本,最終實現全行業盈利,并且形成了對全球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壟斷地位。這中間故事的精彩完全和中國液晶產業奮起的故事有一拼。
光伏產業曾經是歐美和日本壟斷的行業,2001年,中國光伏界的傳奇人物施正榮回國創辦尚德,中國產業界才第一次知道了光伏發電技術,4年后的2005年,施正榮便憑借尚德的迅猛發展成了中國首富。
光伏組件的原料是高純度的多晶硅料,需要99.999%以上的純度,2005年中國還不掌握硅料提純技術,2005年中國多晶硅產量只有約80噸,僅占當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耗硅量2.87萬噸的0.3%,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太陽能電池行業所需的多晶硅近乎100%需要通過進口解決,以德國wacker,美國MEMC,REC,日本三菱等多晶硅料企業憑借著高純度硅料制造技術賺取了大量利潤。
2005年,全球多晶硅硅料價格僅僅30美元一公斤,而到了2008年,隨著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光伏產業,多晶硅硅料價格竟然沖高到了超過400美金一公斤,由于中國組件生產商集中在下游環節,外國供應商賺取了大量利潤。
中國公司當然不會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陽能級高純度硅料生產工藝后,也開始大舉進入多晶硅制造環節,到了2015年,中國高純度多晶硅產量16.5萬噸,占全球總產量34萬噸的48.5%。
全球多晶硅硅料價格,也從2008年的超過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一公斤。
中國現在每年仍然會進口部分硅料,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進口價格低,外國供應商在工藝上領先導致生產成本總體仍比中國廠家略低,因此可以低價供應中國市場,由于中國天量產能的存在,外國多晶硅廠家已經無法隨意提價,一旦提價就會激活更多的中國產能。
舉例三:空調
格力家用空調全球市場占有率也增長到了2015年的23.1%,躍居世界第一,同時期美的,海爾空調的全球份額也在增加,那么誰的份額被搶走了?歐洲,美國,日本的家電企業。
我們拿格力和日本兩家空調龍頭企業大金空調+三菱空調比較一下:
大金2015年營業收入191億美元,凈利潤12.8億美元,凈利率:6.7%。三菱空調2015財年銷售額約7200億日元,折合68億美元,凈利潤約4億美元,凈利率約6%。
格力2015年營業收入150億美元,凈利潤19.28億美元,2015年格力收入150億美元,相當于三菱+大金258億美元的58%。
格力凈利潤19.28億美元,超過大金+三菱之和的17億美元。
格力凈利率高達12.9%,高出大金6.7%和三菱6%一倍。
格力空調一家凈利潤就超過日本兩大龍頭空調企業之和,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更何況中國還有其他兩個空調巨頭美的和海爾,其中美的的凈利潤率同樣高達13%,和格力不相上下。除了三巨頭以外,還有志高空調,海信空調等二線品牌。
中國空調產業曾經產值和利潤都遠遠不如日本,而現在產值和利潤都大大超過了日本。
中國產品不受待見,當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奮起擠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空間,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一個問題,中國的發展不能和世界成為簡單的零和游戲,不能中國發展,全世界吃虧,這樣我們的發展絕對不會順利。
目前中國的產業鏈有這樣的趨勢,每進入一個行業,就把這一個行業高中低端通吃,尤其是低端,直接做成白菜價,即讓發達國家的企業無法生存,又讓后面的發展中國家進入這個行業無利可圖,投資回報時間延長,工業化難度加大。
但我們要認識到,到目前為止,中國所有的進步都是跟隨型成就,還沒有產生領導型成就。
跟隨型國家的發展都是零和游戲,別人在那里玩,你沖進去大發展,就把別人的份額給擠壓了。你不受待見,那是正常的結果。你在街上開家包子店,突然來了個人和你競爭,你競爭不過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國發展的目標是要成為領導型國家,能夠在無人區開辟出新的產業,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雨露均沾。
這個世界唯一的領導型國家就是美國,美國的特征就是能夠開辟出一個個嶄新的產業,打破零和游戲的桎梏。
1915年美國發明汽車流水線生產,造就了汽車產業的繁榮,汽車產業至今是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的第一大工業。
二戰后美國發明了集成電路,直接創造了家用電器等電子工業,索尼松下成為受益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發明了微機,直接造就了PC機和筆記本電腦產業興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人又開創了互聯網和windows這樣的全新產業,完全的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和程序員們成為了受益者。
21世紀,喬布斯又發布了智能手機,直接帶動了全球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網絡流量猛增,運營商大規模上3G,4G,中國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也獲得了高速發展。任正非說要感謝蘋果是有道理,沒有蘋果開創的智能手機時代極大的增加了全球網絡流量,那么對運營商新建管道擴容的需求就不會有那么大。
現在美國又在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這將又是超級大產業,中國現在緊跟美國,中國已經發現了一個道理,美國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絕對不會錯。美國在過去的100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產業,在穩固自己領導者地位的同時,也帶動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這就是美國當超級大國,世界領導者的底氣。
中國現在也在逐漸嘗試能開創一個產業,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級別通信網已經建成,已經有公司從中受益,但是總體而言,中國仍然是跟隨型國家,要想減少利益沖突,減少不受待見的狀況,中國必須成為能夠開辟新產業,開發人類新需求的領導型國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戲。
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是提高科技實力!
來源:中國先進制造技術論壇
※【關于本站】※【提問】※網站地圖※【搜索】※【知識星球】※電腦端※